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Bitbit 課程- Pony的繪畫課

課中認真討論的Harusan 和 心岱老師

很羨慕Pony隨手拿筆就可以把眼前的東西畫得唯妙唯肖, 這次開設結合繪畫與食物的相關課程, 我毫不考慮的就報名了. 顏色, 陰陽的對比, 線條的粗細, 位置的相對關係, 物品之間的比例等等細節的講究, 都是值得觀察思考的地方. Pony另外準備了日本的料理雜誌, 利用實際的例子說明擺盤的重點和重要. 我特別喜歡的一張: 煎鵝肝(鴨肝) 下方襯著一小撮野菇燉飯, 上方有香菜和蒔蘿交織在一起的蓬鬆裝飾. 醬汁(顏色看起來像橄欖油加紅酒醋) 隨意的點灑在一旁, 看起來就覺得好可口.

小米粉為大家準備的點心, 多麼美!


練習擺設松花堂便當: 內容由左逆時鐘為: 醬燒雞肉搭配白飯, 鮪魚沙拉, 烤千層麵和炸茄子, 馬鈴薯沙拉三明治, 蘋果派和棉花糖軟餅乾. (Pony建議把其中一個三明治反過來擺, 看起來比較活潑, 再把甜點那一格稍做集中. 可是我忘了拍重新整理過的照片啦)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澳門遊之緣起-走進仙女巷(舊文新貼)

(寫於2007年1月, 2010年7月稍做更新並重貼)

怎麼樣才算是美食?是使用稀有的食材,精緻的烹飪抑或是完美的用餐環境….?
來到澳門之前,對這個地方完全的陌生。但基於”不需要簽證”的這個理由,一開始就對這裏有了好印象,也趁著轉機回台的機會拜訪認識了不久卻又覺得很有緣的 朋友們: 阿峰&大香。
抵達澳門機場的時候已經快要晚上7點了,約好在出關的門口碰面,稍微變”圓“的他還真的有點讓人不出來,畢竟之前我們只見過一次面。把我的行李箱塞到三陽 機車前面的空隙(Samsonite的半軟硬中箱剛剛好塞得下….真是厲害), 吹著微微的海風,向澳門市區前進啦。雖然當時有寒流來襲,對剛從蘇州過來的我真是了不得的舒適溫暖。小小的機車載著將近150公斤 (2個人+行李)自然沒有辦法跑得快,路邊溫暖的黃色燈光下,我看到了近在咫尺的珠海,帶著古意的歐洲式石塊鋪路。
“等一下,帶你去一個地方” 阿峰說著, 摩托車鑽入迷魂陣般的小巷,兩旁都是小小的老房子。奇怪的是附近空無一人,而路燈倒是亮晃晃的,仿佛隨時要歡迎遊客似的。澳門的路牌大大塊的,上頭不成比 例的白底藍色小字,中文(像是楷書,很工整) 和葡文上下並列。小摩托車停了下來, 他領我到一塊路牌前面,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仙女巷 Travessa das Bruxas”; 是的,這就是大家共同的回憶了。
和大香一起享用馳名的豬扒堡和奶茶

“仙女巷”, 早在2006年初就有同事從大廚師餐飲網站找到它;在眾人口耳相傳之間,它的港式甜品也獲得不錯的評價。聽說店小小的座位很少,聽說開店的是一對很年輕的 情侶,聽說澳門籍老闆製作的芝麻糊跟燉奶很可口,聽說…可不知為什麼,那個時候我居然一再延後去訪它的衝動,以至於差一點兒與它/他們失之交臂。2006 年4月下旬(確切的時間記不得了),小徽邀我週末同其他幾位同事一起去學做芝麻糊,因擔心其他幾個人無法盡得做法的精髓云云。當天我原是要回台中補課的, 但掩不住好奇心,隔天一早開了小吉普從新市直闖台南市區。還好小徽事先提醒,台南市根本沒有”仙女巷”這條巷子啊! 確切地址是西門路二段246號。(在民族圓環停車,走過去大概5分鐘)當時鐵門還沒拉開呢,小小的門面卻掛著很有意思的手繪看板(如同舊時電影院的看版, 現在台南市部分二輪電影院如”全美” 還可以看得到)。 在門口等著其他人抵達,鐵門一拉開,我驚訝的發現這房子還真是迷你啊。寬度不到一公尺半, 卻有3層樓的高度! 走上嘎滋嘎滋響的60度木梯,二樓的盡頭的小小空間,就是製作出各式甜品的魔力廚房了。當時來的客人還有一位50多歲的阿姨,想必也是來取經的。
乍見阿峰,酷酷的端出一盤半透明的塊狀物體,隨性放上幾根叉子請大家吃,又回頭鑽到廚房裏準備材料。我們這群女生嘰嘰喳喳的,讓了阿姨先吃,她堅決的婉拒 了。而我們卻不客氣地吃了起來,軟軟滑滑帶點清香,裏面嵌著枸杞和不知名的脆脆白色小丁。後來知道是馬蹄糕;以往在茶樓吃到的大多是裹了麵糊炸的,總覺得 油膩,想不到可以做得這樣清淡可口。無疑的,這趟是來對了。
阿峰準備好材料的招呼大家進廚房,從浸泡,磨漿,熬煮的重點一一示範給我們。我好奇的看著廚房的架子,Lipton茶包,三花奶水,用料真夠道地的。在等 待磨漿的空當他又作了港式奶茶,真的,一定要用花奶(註1),用別的就是不對味。一轉身看到架上一大包月桂葉,興致來了,”教你們做外國菜”,他說;用德 國豬腳(冷凍肉品店有售)加上高麗菜,洋蔥,一整罐鷹嘴豆(chick pea), 幾片月桂葉加水燉煮到豬腳變軟就可以吃了。“好簡單,“ 興高采烈的,像是發現了新玩具的小朋友。目光撇到放在一旁的壹週刊,忍不住開始跟他討論起黃雙如小姐(註2)與她在香港中環開的高檔雜貨鋪。”那是有錢人 吃的,我認為用最平實的材料作出最好味的菜,才是真功夫”。聽了他的話我不禁臉紅,幾年來把上班所得大部分投資在鍋具以及廚房用具上,一有機會到香港必到 有食緣朝聖甚至托人代買回台。我趕快轉移話題:那麼你覺得江獻珠女士(註3)的食譜如何? 阿峰回答: “你知道她的爺爺是誰?”

太好了,我找到同好了。 (註4)

沒去過仙女巷的朋友,可藉大香的blog共同體會當時風光。

仙女巷開通紀事 http://blog.xuite.net/ssg2kimo/bruxas?st=c&p=1&w=179494


Remark
註1:雀巢出品的鐵罐裝牛奶, 標籤上有康乃馨圖樣, 港澳稱"花奶". 因為蒸餾過,水分含量是鮮奶的一半,因此奶味特別濃郁
註2:壹週刊定期刊載黃雙如女士的食譜,用的都是高檔稀有的食材。食譜已有集結出版,目前已經出版第7集
註3:江獻珠女士是上世紀廣州名美食家江孔殷太史之孫女,對於中式烹飪以及粵菜的典故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中國點心製作圖解,珠璣小館家常菜譜等。
註4:表示阿峰有看過她的書咯

2歲8個月

搭乘海線回中部的途中, 剛好阿公要到竹南出差, 一起入鏡.

清晨會起床喝水, 喝完自己回床上繼續睡. 吃飯可以自己來, 不過吃得不很專心. 對於"分享"這件事相當的抗拒, 看來這是獨生子女必經的過程. 雖然嘴巴說玩具不想借給別人, 但是看到熟悉的朋友他還是會拿玩具出來一起玩. 晚上睡覺還是要包尿布(羞~)....還不能克服對於小馬桶的不習慣. 那麼, 就慢慢來吧.

溪頭半日遊


可愛的小蘑菇和苔蘚


小山豬騎山豬

前幾天氣溫實在是高得嚇人, 好不容易等到週末, 心想溪頭應該會涼快些, 趨車前往卻被洶湧的人潮淹沒. 上一次去溪頭是三年前, 弟弟還在肚子裡的時候. 一路散步到大學池, 隨即遇上大雨, 真是徹頭徹底的清涼呵.

午餐在和雅谷餐廳用餐. 菜色裏的一道樹子(破布子)豆包深得我心. 參拜Google再加上自己的推測做法如下:

1.九層塔切碎用油高溫定色, 取出備用
2.
將豆包撕開成薄片, 放入油鍋內煎炒至呈金黃色
2.加入樹子顆粒、以及些許湯汁.、收乾後加上九層搭拌炒均勻。(原食譜有加入蔭油) 搭配稀飯很棒.

(食譜部分參考"涂媽媽廚房"網站 http://www.olong.com.tw/tumama.html)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讀張詠捷的食物戀

對飲食文學有偏好的我, 到書店總是要搜尋一下是否有新的出版物. 我的第一本食物戀是2005年初版, 後來送給澳門的阿峰(之後會專文介紹這位小朋友). 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買不到, 還以為是絕版了, 讓我擔心了好一陣子. 最後2009年博客來捎來好消息, 才又擁有了另一本.

食物戀(作者是張詠捷, 她也是一位有名的攝影家) 她的文字樸實溫暖少修飾, 卻帶有極為濃厚的感情. 每幾個月我就會拿起來讀一讀. 米豆湯這個篇章不知何故每次都讓我熱淚盈眶. 在戰爭烽火中為了生存食糧, 作者的阿公和幾個夥伴冒險搖者舢舨從澎湖渡海到南鯤鯓採買, 卻在回程遇到洋流在海上漂流. 幸運的遇到善良心細的阿哆仔飛行員(確認是平民百姓即離開未進行轟炸), 在即將再次湧起的洋流開始之前找到回家的方向, 也帶回足以讓家人暫時溫飽的食糧.

書中附錄的食譜雖然簡單而重點明確. 依樣畫葫蘆煮出來的豬母水湯(澎湖小管乾, 五花肉, 蒜苗, 豆腐, 木耳) 滋味香濃, 搭配白飯一起吃, 連老爸都說好呢.

挖掘回憶線索, 常常會驚奇於上天的巧妙安排. 國中時期(或者五專時期?不太確定) 家中訂閱張老師月刊, 其中有不少相片, 短文是她的作品. 難怪在書店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似曾相識, 買回家之後越讀越有味. 幾個月前和鄰居YQi不知道為何聊起澎湖, 接著她說拜訪過張詠捷, 是她的表弟熟識的好朋友. 我毫不保留的讚美這本書並分享自己的感動, 請她有機會時轉告作者.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從味自慢, 公羽家, 到Bitbit的生活課程

是2002年左右吧, 同部門的好友們帶我到味自慢餐廳(慶中店)慶祝生日. 當天點了什麼餐點我已不復記憶, 但是雅緻的擺設和食器, 給了我十分美好的印象. 接下來的3年中, 或自己一人, 或陪同來訪的好友, 我總是不會忘了去造訪這個讓人身心都喜悅的空間.每次到味自慢用餐, 桌上大多會準備一張A4大小的白紙, 記述著Bubu近來在生活中的分享體驗. 幾次下來, 拼湊出的基本資訊: 餐廳的經營者是女性, 有2個孩子, 在新加坡唸中學. 凱旋店(?)牆上掛著家庭畫報的獎狀顯示出她和日本(文化或食物)有一定程度的淵源. 當時我對於Bubu有一些好奇, 但生性羞澀的我對於開口詢問關於陌生人的種種總是帶點顧忌. 就這樣錯過了解Bubu的機會.

2006年結婚, 離職, 搬到蘇州暫居. 台南的人事物彷彿與我相距漸遠. 2007年匆匆回到台灣, 想不到在書店和Bubu老師的書本相遇.

讀了書之後上網搜尋到部落格, 彷彿挖到寶藏. 幾乎每天都要上網, 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文章. Bubu也確實不辜負讀者期望, 在忙碌的生活中仍安排時間寫作記錄. 隨著新書一本本的出版, 各式各樣的邀約讓Bubu的工作量增加, 卻也沒有停止她對生活想法分享熱誠. 在2007年公羽家即將結束之前, 我特地回台南訪友並且外帶了美味的檸檬雞餐盒, 它是我對台南生活記憶的美好片段.

很幸運的在2010這半年來, BitbitCafe舉辦的生活課程我每個月總有機會上1, 2次. 無論是閱讀與寫作或者廚房之歌, 讓我體會到美學, 生活與效率的交織密不可分. 自己決定如何生活, 是可以仔細思考並且努力提昇的. 每每在課程結束之際, Bubu老師會帶著歉意告訴大家接下來她有其他的工作, 必須先離開....看著她忙碌瘦削的背影, 心裡感覺微微的不捨. 可是, 她就是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好好安排時間, 認真的生活的最佳範例啊.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blog http://www.wretch.cc/blog/bubutsai
書本圖片轉載自博客來 www.books.com.tw

閱讀習慣的開始



好像有這麼種說法, 說喜歡閱讀的人都有不愉快的童年(或者應該說是童年過得比較寂寞). 就某部分來說我是同意的.
小學時家裏提供的讀物不外是"十萬個為什麼", 漢聲中國童話故事, 漢聲小百科這幾套受歡迎的套書; 另外就是阿嬤買的"時兆出版社"的幾本故事書. 也許是為了吸引兒童閱讀, 大部分的讀物都有彩色的插畫.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 當我的同學借給我一本密密麻麻小字的書, 書名是"三更有夢書當枕", 這本書讓我跌入閱讀的無底洞, 無止境的愛上閱讀.

書本封面載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www.books.com.tw

秋天, 桂花飄香(舊文新貼)


最近氣溫逐漸下降, 陽光也不如先前般的熾熱. 走在在蘇州圖書館的穿堂, 忽然被一陣熟悉的香氣所包圍. 啊, 是桂花. 也許是因為她的花朵細小, 人們時常都是嗅覺先捕捉到氣味之後, 才開始尋找她的存在.
在蘇州看到的桂花, 在枝頭枝腋佈滿密密的花朵. 有些未開的看起來像一顆顆的小白珠子. 不知道是否氣候使然, 這邊的桂花開得特別茂密, 香味也傳得遠. 這幾天無論是在公園裡散步或者在觀前街(鬧區的購物街)走動, 都可以嗅出附近有桂樹的存在.
忍不住站在桂樹旁貪婪的吸取桂花的香氣, 路邊的行人也不禁駐足, ‘桂花開了吶’, 帶點嘆息的語氣, 我知道的, 是因為這樣, 才可以在換氣的時候, 深深的, 再一次的捕捉她的芬芳

Remark
*翻開溫佑君老師的書, 提到桂花有讓人幕然回首, 重新意識到自身存在之感, 不需刻意鞏固或確認自我, 適合對外在環境變化反應強烈, 皮膚容易過敏的人. (香氣與空間, 第243頁, 2006年 4月, 商周出版)

*另有一種桂花顏色呈淺橘色, 叫金桂. (如以下照片所示)
記錄於2006年9月

騎腳踏車上班去(舊文新貼)

腳踏車? 這似乎是很久以前的活動了, 6年級的我們大概只有上國中或高中的那一段歲月是以腳踏車代步. 不過, 在大陸, 腳踏車可是再方便不過的交通工具呢.(雖然漸漸已被更省力的電瓶車取代). 看看這個經典的畫面吧...腳踏車, 標準的"粉牆黛瓦"建築, 搭上深褐色的木門(還有銅製的們環哩), 簡直像是在民初劇裡的佈景. (記錄於2006年8月)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懷舊的綠豆殼枕頭

炎熱的夏日夜晚卻不想整晚開冷氣, 清晨的時候積續的熱氣在頸部和背後醞釀成一大片的濕汗. 號稱有記憶效果的乳膠枕卻沒有散熱的效果. 忽然回憶起小時候睡的綠豆殼枕頭, 於是在回新竹的時候訂做了一個(要450元呢). 昨晚拿出來使用, 嗅聞著淡淡說不出是香還是怪的味道睡著, 一夜好夢. 真是佩服老一輩人的節儉和智慧, 怎麼會想到用綠豆殼來填枕頭呢....忽然想到用茶葉填枕頭(以前看老人家都把泡過的茶葉曬乾再利用)應該也不錯, 用好一點的茶葉(沒有泡過的), 讓茶香伴著入睡, 好奢侈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