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讀書筆記: 味人民服務(更新)



黑芝麻廚房網站(人物簡介) http://www.blacksesamekitchen.com/chef_bios.html

在我遇到的外國人之中, 都覺得中國菜很美味, 但對於調味和作法,他們總覺得是一門高深的藝術, 不是隨便就學得會的. 曾和我同住一個屋簷下的CH是道地的英國人, 和我們幾個亞洲同學(台灣, 新加坡, 馬來西亞)相處久了, 學會飲茶(港式點心, 倫敦有很不錯的餐廳)吃豬肚大腸, 鳳爪魚丸等更是來者不拒. 後來在指點下也可以做出頗有水準的炒菜和燴飯. 聽說今年他和一位香港女孩子結婚了, 這不能不說是他認同中國食物所得的好處之一.

這本書是一位在美國取得新聞學位的女孩林留清怡在中國學習做菜的記錄. 據她在書中的敘述, 她的媽媽並不特別熱衷於做菜, 但是因緣際會的,撰寫餐廳以及食物評鑑卻成了她的職業. 她的父母親成長於台灣, 赴美留學之後居留在當地. 作者雖然受的是美式教育, 但血液裡對中國食物的熱情卻不曾稍減. 在北京專業的廚藝學校學習的過程中, 觀察到多數人僅只是為了工作去考廚師執照, 教的人也僅止形式上的指點考試的要領. 至於烹飪的精髓和傳承大約是無緣得見了. 但作者可並不灰心, 請學校的工作人員私下授課, 接著又到民工聚集的市郊向麵食師傅學習製麵的技術. 在書中除了敘述學習廚藝的過程, 也同時看到了現今大陸中產階級, 民工和個體戶的生活. 最後作者更申請到高檔的外灘餐廳-黃浦會見習.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 會不自覺的和巴黎藍帶廚藝學校日記(Kathleen Flinn, 馬可孛羅出版) 比較. 與其說對學習做菜內容的描寫, "味人民服務"毋寧是對於源自中國人民的遷徙所促成的菜色演化(台灣移民, 美國華人, 香港血統, 在新加坡闖出名聲的大廚回中國開設上海菜/北京菜餐廳)以及心路歷程做了更詳盡的記錄. 對於作者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反應出這幾二十年來在快速崛起的中國各階層的面向. 有經歷文革的勞工家庭, 外地到京城謀生的民工, 想藉由結婚換取到海外的機會的婦女. 他們一樣要面對生活的壓力, 卻也不忘期待更好的未來.

這二十年在快速崛起的中國"吃飯"這件事, 可以是維持生活的基本手段, 也可以成為追求奢華享樂的成果. 這幾年物價的波漲更是驚人.

在書中芸芸人物中, 我對擁有製麵絕技卻難以支持生活的張師傅最感到惋惜. 但是我好奇的連上作者所開設的廚藝學校網站: 黑芝麻廚房, 赫然發現書所提到的王主任委員和製麵的張師傅已都是該學校的成員, 著實讓我鬆了口氣. 我覺得中國政府應該頒獎給林留, 因為在美國出生, 在美國長大的她, 為中國的廚藝保留了難得的人才. 也藉由短期課程的實踐將中國菜的做法發揚光大了呢.

圖片摘錄自博客來網站 www.books.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